辛巴威|隨筆日記

Zimbabwe Journal

Day9 | 從一口井開始

9 月 5, 2025 | 辛巴威

極端氣候讓辛巴威土地龜裂、農作歉收,糧食短缺問題雪上加霜。

第二大城第一口「希望之井」正式啟用 💧

不只供應乾淨水源,還結合熱食供應,志工每天用臺灣大米,讓校園重現孩子們的笑聲,也溫暖了鄰近 200 戶居民的肚子與心。

水井團隊的目標是 5,000 口井,哪裡有需要,他們就去那裡鑿井!

一口井解渴200人

慈濟在辛巴威的水井計畫,目標是在2026年年底前達到五千口井,今年添購了 全新的水井工程車,可以加快開鑿速度,並且擴及到辛巴威全國。

9月5日,在第二大城布拉瓦約啟用了第一口井,地點在南普路瑪小學(Puluma South),這口井將可嘉惠鄰近200戶居民。

乾涸之地

極端氣候帶來的乾旱,讓辛巴威的黃土地更加枯萎,農作物無法順利成長,地表極度缺水,造成糧食短缺,亟需國際伸出援手。

空拍畫面中已小學為中心的土地上,聚集了一群人,正在歡慶全新水井的啟用。

小朋友開心取水

其實抽水幫浦滿重的,但是對習慣取水的孩子們來說,一點都不重。

我問這位小男孩,不重嗎?他說不會,而且很棒!他指了一下遠方說,「比那邊那個好用。」

在辛巴威,受乾旱影響,多數民眾必須步行至少半小時才能接觸水源。

熱食發放

以小學做為熱食供應站,結合水井,不但能讓原本必須關閉的學校再現生機,也嘉惠了鄰近兩百戶居民。

慈濟的熱食發放現場都是小朋友,這是因為發放名冊是以小孩做為人頭計算,因此家長都得依靠家裡的孩子取得熱食。

日煮三十公斤台灣大米

以兩百人的供食規模來說,志工每天要準備30公斤大米,配上30公斤的綜合蔬菜,通常都是以馬鈴薯、高麗菜、洋蔥……等為主。這些大米都是來自於台灣。

就等這一餐

最小的孩子排第一個,有時候,等太久,小孩就會哭,或是露出不開心的表情。辛巴威面臨極端氣候帶來的乾旱,布拉瓦約省部分地區歉收,糧食必須從外地供給,食物異常珍貴。

慶賀

在水井啟用典禮現場,慈濟的辛巴威本土志工以歌舞歡慶。辛巴威目前有四個慈濟水井團隊跑透透,哪裡有需要,就到哪裡去修井、鑿井,期待在2026年年底前達到五千口井的目標。

採訪 / 攝影 許斐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