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人 每個家庭

都可能有那麼一刻

一次疾病、工作不保、親人離去

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…

那一刻命運突然鬆開了手

你從熟悉的生活

往下墜入黑暗

但墜落,不等於結束。

" 編者的話 "

墜落是人生的常態
但接住是選擇
有時候接住一個人不需要奇蹟
只要一句話、一個電話
一個小小的陪伴

什麼是

社會安全網?

臺灣社會有一張由政府與民間一起編織的「社會安全網」,當你面臨失能、經濟困境、身心問題、家庭危機時,請記得這些資源都能伸出援手。

如果你正在墜落,請記得:
▎打給 1966 長照專線,請求照護與復健資源
▎聯繫各地社福單位 / 志工團體
▎主動告訴你信任的人:「我需要幫助」
▎慈濟各地聯絡處,始終有人願意聽你說話
求助不是軟弱,而是給別人一個接住你的機會

那些被接住的人們

地下室爸爸

住在違建地下室,隨時可能被迫搬遷,怕兒子被機構帶走。

孤身的柔道少年

父親早逝,母親中風臥床,被迫獨自生活的少年。

臥床的刀具師傅

工廠被迫關閉,失去行走的能力,失去獨立生活的尊嚴。

鋼索兩端的母子

一身是病的母親,身心障礙的兒子,挨餓靠身障補助度日。

失去雙腳的男人

昏迷後失去雙腳,身無分文,失去活著的希望。

/ 人物故事 /

地下室爸爸|吳慶雲

單親爸吳慶雲,獨自照顧身障失能的兒子孟蒲。
那是一間被列為違建的地下室,十幾年來沒有陽光,父子擠在一張單人床上,吃的是簡單白粥,過的是隨時可能被迫搬遷的日子。

父親墜落的那一刻,就算不願鬆手卻再也撐不住的瞬間

 「我很無奈/忽然間/弱勢/兩個字掛在嘴上」

你想幫助他嗎?聽聽他的心聲…

地下室租屋處
被檢舉

付不起房租

 

 

付不起醫藥費

 

 

後來的後來

 

政府的資源整合、民間團體的協力、志工的溫度,
最重要的是,願意在最絕望時,把自己的手,交給這些願意接住他的人。

孤身的柔道少年|沈少鈞

沈少鈞,18歲,高中生,也是柔道隊的副隊長。
但在成為副隊長之前,他其實只是一個從15歲就被迫獨自生活的孩子。
父親早逝,母親是他唯一的依靠。

母親突然腦中風,被送進護理之家,孩子必須在一夕之間學會長大

「老師/我為什麼命這麼苦」

你想幫助他嗎?聽聽他的心聲…

付不起
醫藥費

母子倆各自
迎接挑戰

 

 

家裡沒大人了

 

 

後來的後來

 

社會安全網不只是一筆補助金,它是一雙雙在不同時刻伸出的手。
對沈少鈞來說,這些手接住了他青春的墜落,也讓他學會:「我也能接住別人。」

臥床的刀具師傅|李俊模

李俊模,曾是一名傳統刀具師傅。
那是父親留下的事業,也是他年輕時的驕傲。
然而,一場意外讓他的人生急轉直下——骨折、骨髓炎、長期臥床。

工廠被迫關閉,失去工作和行走的能力。
「跌個倒/開個刀/人就廢了/等於判了死刑」

你想幫助他嗎?聽聽他的心聲…

還能
站起來嗎

家裡冷冰冰
無法養病

 

 

工作還債
營養不夠

 

 

後來的後來

 

社會安全網,不只是補助或物資,而是一個個願意留下來的人
正是這些有形與無形的網,托住了一個已經跌入谷底的人
讓他重新開始想像「站起來」的未來。

鋼索兩端的母子|阿涵

她是清潔工,也是一個撐起家的單親媽媽。
帶著身心障礙的兒子生活十幾年,沒後援、沒依靠。她跌倒過、餓過,脊椎開刀後連站都站不久,只能躺在舊床墊上。
每個月扣掉房租,剩不到一千元過活。
她說:「我從來不求人,但這次,真的站不起來了。」
這對母子,一直走在鋼索上,萬一失足,誰能接住他們?

好不容易盼到兒子長大成年,但人生不如想像中順遂。
「車禍的時候很嚴重/過去遇上家暴/帶著年幼小兒子搬出來」

你想幫助他嗎?聽聽他的心聲…

生活物資
成負擔

走在鋼索上
搖搖欲墜

 

 

人生不能停下來

 

 

後來的後來

 

社會安全網,不只是補助與電話,而是一群人在母親快撐不住時
真實地支持陪伴,讓她慢慢重新相信自己與這個家。

失去雙腳的男人|李政泰

他曾開朗愛笑,為減輕母親負擔遠赴中國工地工作。卻在一晚突發劇痛昏迷半年,醒來時失去家人記憶、聽力受損,雙腳與右手指截肢,連走路、如廁都困難。回臺後無身分、無健保、無收入,只能跪爬上樓,坐小板凳滑行,他說自己是個「沒用的人」,甚至覺得拖累家人。

經送醫急救,昏迷醒來後就發現自己雙腳被截肢,心裡想著為什麼要活著。
(珍惜生命,求助專線1995)

「裝義肢/一直是有在想/問題是/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好」

雙腿萎縮
行動成問題

油然而生
的自卑感

 

 

截肢後沒有
合適的褲子

 

 

後來的後來

 

社會安全網不只是口號。政泰在無健保、無補助下,靠民間團體與志工協助,
重獲身分與醫療,走出封閉,重拾生活能力,重新相信自己也能回饋他人。

92分之1,你看見了嗎?

根據歷年統計,104 至 114 年,臺灣低收入戶總人口數為 256,132 人,占全臺 2,333 萬人口約 1.09%。
換算下來,平均每 92 人中就有 1 人屬於低收入戶。

他們可能是擦身而過的長者,單親媽媽、照顧失能家人的父親、或默默啃麵包的孩子,每一個「92分之1」,都是一個真實的困境,一個等待被接住的人,多一點關懷,我們就能成為那雙手。

社會有哪些脆弱家庭
需要社會安全網接住?

家庭經濟陷困

失業、重大醫療或生活費壓力

家庭系統變化

天災、意外事故、家人入獄

親密關係衝突

家庭成員出走、長期爭吵、情感疏離

兒少發展不利

特殊照顧需求、照顧資源不足

遭遇健康問題

精神疾病、酒癮、藥癮

生活適應困難

自傷、自殺行為、被社會孤立

脆弱家庭是指因貧窮、犯罪、失業、物質濫用、未成年親職、需照顧嚴重身心障礙成員、家庭功能不足等原因,面臨多重風險與問題,造成物質、生理、心理、環境的脆弱性,需要多重支持與服務介入。
社會安全網的存在,就是在他們墜落時接住他們,避免陷入更深的困境。

資料來源 |衛生福利部

遇到困難時,怎麼求助?

/ 政府資源 /

1966 長照專線(市話、手機皆可撥打)
→ 提供到宅照護、輔具租借、復健服務申請

113 保護專線(家庭暴力、兒少保護)
→ 通報家暴、兒虐、性侵等情形
→ 113專線,24小時全年無休
→ 線上求助通報| 點這裡

▍1925 安心專線(24小時免費專線)
→ 若有心理壓力或情緒困擾,1925安心專線(依舊愛我),提供心理支持與自殺防治資源

▍社會局/區公所社工中心
→ 協助申請中、低收入戶、急難救助、租屋補助、安置服務
→  可親自前往或電洽所在縣市社會局網站查詢

/ 民間資源與公益團體 /

慈濟基金會
→ 提供急難救助、生活協助、長照資源串接
→ 各地慈濟聯絡處皆可洽詢
→ 慈濟紓困專案|點這裡

家扶基金會
→ 協助弱勢家庭、單親媽媽、寄養與兒童發展
→ 家扶基金會網站點這裡

▍紅十字會
→ 災後援助、義診、急難救助等服務
紅十字會網站|點這裡

▍伊甸基金會
身障者就業輔導、輔具資源、身障照顧協助
伊甸基金會|點這裡

▍董氏基金會/張老師基金會
→ 心理輔導、青少年成長諮詢、自殺防治課程
→ 張老師專線 1980
→ 張老師基金會|點這裡

/ 日常生活也有幫助的人 /

▍醫院社工室
▍學校老師、輔導室
▍鄰里長、社區志工、教會關懷系統
▍法律扶助基金會(免費法律諮詢)

這些年,我們一起接住的人

1,164,517 人次受益
1,967,978 人次志工投入

以關懷一個家庭或個人,依據食、衣、住、行及醫療等之照顧需求,以「全人、全家、全程、全方位、全社區」的扶助方式,從有形的協助,到無形的關懷,助其解決困境、安定生活,直到輔導其自立。

237,976 人次受益
51,625 人次志工投入

教育是翻轉貧窮的最好方法, 讓弱勢家庭學子都能享有公平教育、安心上學去;並透過各項資源投入,專才培育等,縮短城鄉差異,多元學習。

1,510,792 人次受益
275,155 人次志工投入

社區,是關懷最近的距離,透過各項方案執行及社區公益合作,協助社會資源缺乏之弱勢族群及團體,達到預防性慈善工作目標,讓善的力量更具影響力。同時,依據在地需求,推動部落教室,文化創生,青少年文康活動、酒害覺醒、健康促進等服務,發揮「永續城鄉 地方創生」效益。

製 作 人|林慧芬

策 展 企 劃|潘韋諭 陳俞均 孫光中 徐昱婷

視 覺 設 計|史庭瑄

網 頁 製 作|史庭瑄

影 片 剪 輯|李承祐

專 案 統 籌|節目內容創作中心融媒團隊

監   製|陳淑伶 黃英峰

總策展單位|行動現場

協 作 單 位|節目內容創作中心融媒團隊  同心圓辦公室影響策略室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

網 頁 公 開|2025.8.8